第六十五章 决策者的困境-《大明1805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个世界的这个年代,还没有到疯狂追求速度的时候,还没有人这么考虑过。

    于是就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,感觉是为了得到高航速同时保持相对正常的舰体,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了。

    然后,舰体设计建设厂商的代表,一个五十多岁,须发花白的大工匠站了出来:

    “殿下,您说得设计方案也许可以尝试,但是显然太过危险了。

    “过于集中的锅炉维护困难,在遭到打击的时候也更加容易大面积损毁。

    “最关键的是,我们大明海军暂时不需要那么高的航速啊,30节的航速实在是太高了。

    “按照我们的预测,我们只需要达到25节航速,就足够对所有敌人的下一代战舰,也形成非常明显的优势了。”

    朱靖垣马上再次辩解说:

    “现在和下一代也许够了,但是没人确定到了下下代还能保持优势啊,这种大型主力舰我是准备用三十年的。

    “而且等到锅炉技术有明显进步之后,我们再给她换单炉功率更大的少量大型锅炉,这样安全性就上来了啊……”

    两个大工匠都是一时语塞,主要是有点跟不上朱靖垣的思路。

    兵部尚书刘权之,这位今年已经六十六岁的老先生,在这个时候站了起来:

    “殿下,这种四万吨、三十节的战舰,建造成本肯定会非常高昂。

    “很可能会超过原有两万吨主力舰的两倍,甚至三倍,主要是动力系统的成本过高。

    “即便是将使用周期拉长到三十年,总体评估使用成本仍然是过高的。

    “因为原有的两万吨主力舰,使用寿命通常也超过二十年。”

    兵部不管战舰设计建造,但是他们管军费预算,战舰和武器装备设计建设,都需要他们来签署和下达订单。

    所以兵部对相关事务的切入点,始终都会放在成本的控制上,而不是武器本身。

    朱靖垣有点无奈了,成本问题一旦拿出来,那就不好说了,这种船成本肯定非常离谱的:

    “是,这种战舰的建设成本,大概率会超过两万吨战舰的两倍。

    “但是我可以向大司马保证,就算是三艘两万吨的战舰,也打不过一艘这种战舰。

    “这种超级战舰也许非常昂贵,但是考虑实际战斗力和战略威慑力,他绝对是物有所值的。”

    见识过朱靖垣脑回路的刘权之,听了这解释完全不为所动,只是拱手躬身表达自己的观点:

    “兵部不赞成在太平年代,去建设规模如此庞大,成本如此高昂的战舰。”

    朱靖垣面对刘权之不再解释,只是单纯的表示不支持之后,顿时就感觉到了一种深深地无力。

    同时也想象到了,历史上的英国人,为什么在技术革新的问题上,蹒跚踯躅了十几年。
    第(2/3)页